1.《姑苏行》这首笛子曲由笛子演奏家、作曲家江先谓于1962年创作。
它驳回昆曲音调,是一首深受广小孩儿民大众喜欢的竹笛经典名曲。
2.《春到湘江》《春到湘江》是一首描述春天湘江美景的笛子合奏曲,它用柔美的旋律展现了湘江春天的生机与生机。
3.《喜相逢》《喜相逢》是一首愉快的笛子曲,它表白了人们对美妙生存的向往和喜悦之情。
4.《牧笛》《牧笛》是一首充溢田园风情的笛子曲,描述了牧童在草原上吹笛放牧的情形。
5.《小放牛》《小放牛》是一首充溢童趣的笛子曲,它以生动沉闷的旋律体现了放牛娃在旷野间的快乐生存。
6.《牧民新歌》《牧民新歌》是一首反映牧民生存的笛子曲,它用柔美的旋律展现了牧民对重生存的热爱和称誉。
7.《鹧鸪飞》《鹧鸪飞》是一首模拟鹧鸪鸣叫的笛子曲,它的旋律柔美,笼统地体现了鹧鸪飞翔的灵活。
8.《黄莺亮翅》《黄莺亮翅》是一首模拟黄莺鸣叫的笛子曲,它以生动沉闷的旋律展现了黄莺展翅飞翔的美妙姿态。
9.《五梆子》《五梆子》是一首具备浓重民间色调的笛子曲,它的旋律纯朴,体现了人们对美妙生存的向往。
10.《扬鞭催马运粮忙》《扬鞭催马运粮忙》是一首体现农民歉收喜悦的笛子曲,它用愉快的旋律展现了农民辛怠惰作的情形。
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中的低劣代表,竹笛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传世佳作。
作为吹管乐器的一种,竹笛音域广阔,音色可塑性强,具备极强的艺术体现力。
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罕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,普通分为南边的曲笛、北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音笛。
音域普通能到达两个八度多两个。
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、戏曲、中国民族乐团、东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,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。
在民族乐队中,笛子是无足轻重的吹管乐器,被当作民族吹管乐的代表。
大局部笛子是竹制的,但也有石笛、玉笛及红木做的笛子。
古时还有骨笛。
笛子最难听的10首曲
笛子最难听的10首曲:《姑苏行》、《春到湘江》、《喜相逢》、《牧笛》、《小放牛》、《牧民新歌》、《鹧鸪飞》、《黄莺亮翅》、《五梆子》、《扬鞭催马运粮忙》。
1、《姑苏行》
《姑苏行》是笛子演奏家、作曲家江先谓于1962年创作的一首笛子曲,驳回昆曲音调,是一首由深受广小孩儿民大众喜受的竹笛经典名曲。
2、《春到湘江》
《春到湘江》是宁保生先生1976年创作的竹笛名曲,湖南特征浓烈。
乐曲体现湘江两岸秀美的春光和人们切肤之痛、树立家园的豪情壮志。
3、《喜相逢》
《喜相逢》原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,后被山西梆子、二人台排汇为过场音乐,用来伴奏戏中角色入洞房、拂试灰尘等举措。
4、《牧笛》
《牧笛》作于1958年。
是刘森依据刘炽为双人舞《牧笛》写的舞蹈音乐改编的。
体现了五十年代乡村年轻人的美妙生存,可称之为《新小放牛》。
5、《小放牛》
笛曲《小放牛》,陆春龄改编,乐曲明快流利,体现了天真沉闷的牧童在相互问话对答时的快乐心情,富裕田园风味。
笛子合奏曲,原为昆曲中的“吹腔”曲牌,刻画村姑向牧童问路,两人一问一答,对歌而舞,具备浓重的乡村生存气息。
音调明快流利,富于表情。
6、《牧民新歌》
《牧民新歌》是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,70年代由简广易创作的一首笛子合奏曲。
乐曲的引子,描述了广阔辽阔的大草原,蓝天白云下,牛羊成群,持久的离调,使动人的引子又削减了诱人的能源。
7、《鹧鸪飞》
《鹧鸪飞》原为湖南民间乐曲,乐谱最早见于1926年严箇凡编写的《中国雅乐集》;以后以丝竹乐合奏,箫合奏等多种方式在江南一带传达。
上世纪50年代,陆春龄、赵松庭区分将它改编成笛子合奏曲。
两位先生的改编各有千秋,使《鹧鸪飞》成为南派经典。
《鹧鸪飞》曾经是音乐院校中竹笛专业在校生的必经曲目。
8、《黄莺亮翅》
《黄莺亮翅》取材于山西梆子曲牌《大救驾》改编。
乐曲描述黄莺在晴天天空自在飞翔的意境。
全曲分四段,加序幕。
9、《五梆子》
《五梆子》是一首北边梆笛的代表传统乐曲,是驰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依据一首北边民间曲牌改编而成的。
原曲是“二人台钟”的一首过场曲牌,名“碰梆子”。
10、《扬鞭催马运粮忙》
《扬鞭催马运粮忙》是魏显忠创作于1969年10月的一首笛子合奏曲。
该曲依据西南民间音乐格调创作,是新派笛子的代表乐曲之一。
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