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剧,又称河南梆子或河南高调,是河南省的关键剧种之一。
它来源于明末清初,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,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“讴”,因此也被称为“河南讴”。
豫剧盛行于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湖北、宁夏、青海、新疆等十几个省区,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之一。
豫剧的音乐属于梆子腔系,分为四个流派:以开封为核心的唱法称为“祥符调”;以商邱为核心的唱法称为“豫东调”,又称东路调;以洛阳为核心传达的唱法称为“豫西调”,又称西府调、靠山簧;豫西北沙河流域传达的唱法称为“沙河调”,又称本地梆。
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动体,其板类有四种,即慢板、二八板、流水板、散板。
二八板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体现力最强,变动最丰盛。
慢板类有[慢板]、[金钩挂]、[反金钩挂]、 [迎风板]等板式。
流水板亦为豫剧罕用的板类之一,可分为流水板、慢流水板、快流水板、流水连板等。
飞板也作非板,无板无眼,节拍自在,是一种朗育式的唱腔,属于散板类。
豫剧的伴奏乐队,早期有大弦(八角月琴,演奏员兼吹唢呐)、二弦(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)和三弦(拨弹乐器)。
20世纪30年代以后,大弦、二弦逐渐弃置,改用中音板胡(俗称瓢)为主弦。
50年代以后,普通的文场中逐渐削减了二胡、琵琶、竹笛、笙、闷子、大提琴等。
有的还参与了坠胡、古筝等。
亦有参与小提琴、中提琴及东洋铜管、木管乐器的,组成中西混合乐队。
豫剧的角色行当,按普通的说法是四生、四旦、四花脸。
戏班组织也是依照四生四旦四花脸,四兵四将四丫环;八个局面两箱官,外加四个杂役。
四生即老生、大红脸(红生)、二红脸(武生)、小生。
四旦即大净(黑头)、大花脸、二花脸、三花脸(丑)。
也有五生、五旦、五花脸的说法。
演员普通都有自己专工行当,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,工一行外,兼演他行。
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,其中很大一局部取才于历史小说和演义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,产生了不少刻画事实生存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,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开展。
如《朝阴沟》、《小二黑结婚》、《人欢马叫》、《晦气大叔的婚事》、《试夫》、《红果,红了》等。
豫剧以其共同的艺术魅力和丰盛的文明外延,深受广阔观众的喜欢,成为中国戏曲文明的关键组成局部。
山东民间艺术
杨家埠木版年画,高密扑灰年画,高密剪纸。
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,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。
清代到达鼎盛期,杨家埠曾一度产生“画店百家、画种过千、画版上万”的盛景。
除满足外地民间须要外,还远销江苏、安徽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、西南三省和内蒙等地。
进入春季,各路画商星散,大巷两旁张灯结彩,年画挂满街头,每年前来选购画作的商人达5000多人。
扑灰年画是民间年画中一个新鲜画种,亦称“民间工笔画”。
始见于明代,盛行于清代,距今已有500年历史。
从现有资料看,全国只要高密一地保留有这种年画,关键产地在高密市姜庄、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。
1993年高密被评为“中国民间(剪纸)艺术之乡”。
1997年“牛年”全国生肖邮票图案即从高密民间剪纸中所选。
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